佳木斯大米,一种熟悉味道,在这里重启记忆,雕刻美好。
佳木斯大米,一个重量品牌,在这里聚集目光,魅力耀眼。
佳木斯大米,一张发展“王牌”,由这里接二连三,昭示未来。
首届稻米节,让佳木斯大米成为家门口节会的“主角”,从“一”开始书写盛事精彩。
记住这个味道
展会上很多市民发出同样的感慨“如果不是参加节会,哪里知道佳木斯大米这样丰富有魅力”。
的确如此。佳木斯人对佳木斯大米的味道再熟悉不过,但对于佳木斯大米的“多面性”全面了解的人不多。从品种到功能性,从种植技术到营销方式,市民在节会上对佳木斯大米重新认识和了解。
从节会上呈现的效果就是举办稻米节的最终要义。
稻米节展现了家乡人熟悉的,“说”出了家乡人所不知的。
佳木斯处在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上,沃野锦绣,优势得天独厚。连续六年登上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排行榜,是我国最具规模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之一。水资源、黑土资源、地理位置搭配决定了这里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优质“母体”,产出的水稻食味值高,品质好。先天优势加之后天“增力”,高配置现代农业集聚强实力。6个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支持,农产品输出、产业合作基础夯实,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优势明显。这些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的“硬头货”决定了佳木斯大米走的路径和方向。
看亮点、听观点、品鲜米……参与稻米节满载而归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满足,视觉上的享受,还能不断发现惊喜,收获新知。
记住这个味道,佳木斯人因此而骄傲。
掂出品牌的分量
种强销弱、量大链短、质优价不优一系列问题只有在市场中能寻求正解。
2013年开始,我市就开始研究佳木斯大米“出口”问题,确立了“强化佳木斯大米品牌建设,通过佳木斯大米销售牵动我市其他特色农产品销售,进而实现优质优价”的基本思路。几年来,我市成功申报了“佳木斯大米”“佳木斯大豆”“桦南紫苏”等地理标志品牌,相继成立了佳木斯市优质农产品行业协会、佳木斯大米协会,组织整体大型营销展会50余次。特别是去年11月,与中国优农协会、大连市政府共同举办“品牌农业中国行·佳木斯大米走进大连”活动,并与大连市政府签订了城市框架协议,迈出了生态大粮仓向绿色大厨房转变的实质性步伐。
政府部门从“背手”指导到“握手”服务,促成企业与大市场无缝连接,让企业人员与机关干部跨越身份,密切交流。今年,我市召开了发放“佳木斯大米”地理标志新闻发布会,黑龙江金玛农业有限公司、益海(佳木斯)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首批“佳木斯大米”标志授权。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,各方力量握指成拳、抱团取暖,我市走出了“政府搭台、协会唱戏、企业参与、媒体推动”这种可复制能推广的营销新模式。今年,佳木斯大米还将走进厦门、杭州等地,着力打开外埠市场营销新局面。力争用2—3年时间,平均每公斤大米提高2元钱,通过佳木斯大米销售带动我市其他特色农产品销售,实现既要“种得好”,又要“卖得好”,通过“卖得好”,倒逼“种得优”。
稻米节是品牌带动效应的新窗口,以质优价优占领市场,切实将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落到实处。目前,我市正在按照国务院战略部署,全力打造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、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、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。随着佳木斯大米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市场的占有率也随之快速攀升,佳木斯大米品牌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惊喜。
激活全产业链终端
一粒水稻串起一条产业链,佳木斯正在这样努力实践着。
从优质水稻到大米,再到由水稻衍生的各类食品,还将拓展到农业观光旅游等领域,精深加工和产业联动更是“三篇大文章”的核心内容。发挥比较优势,辅之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佳木斯稻米产业增速发展,增长潜力未来可期。可喜的是,我市以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为抓手,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和项目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工商资本也开始进入现代种业、特色产业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、农产品流通业、乡村旅游业等重点领域,产业深度融合的脚步加快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、农民合作规范化、生产过程现代化、生产服务社会化、农产品销售市场化的主力军。企业、合作社参加哈洽会、博览会、农企对接、年货大集等活动,推动“佳木斯大米”陆续进入沈阳、大连、鞍山、北京等市场。向外要“走出去”,向内要“深扎根”,稻米节就是佳木斯大米品牌根系蔓延的开始。
稻米节“烹”出了一桌展销、论“稻”、品鉴、招商的“满汉全席”。全角度、多领域、深层次地为佳木斯大米开拓了新领域,在家门口激活了市场终端,认知与消费的双向互动让节会热力递升。以佳木斯大米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稻米节刻上了品质标签,这个标签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希望,企业增效的动力,更是佳木斯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的“王牌”,从“一”开始的精彩在未来将演绎成传奇。
|